018
清雍正 广珐琅彩绘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552,0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018 |
年代 | 清雍正 |
名称 | 清雍正 广珐琅彩绘 |
中文说明 | 此挂屏广珐琅彩绘麻姑献寿图,无垠碧波之上,麻姑身背竹篓满载鲜花,亭亭玉立于仙槎,衣袂随风轻扬,足下浮舟满载仙葩瑞草,背景以深浅晕染的粉彩表现波涛翻涌之势,整体画面气韵流动,宛若仙境。瓷板彩料莹润明丽,尤以对物象质感的精妙诠释令人叹服。人物衣袍通过渐变晕染呈现丝绸的柔光质感,腰间玉珮流苏纤毫毕现,海浪纹饰以西洋明暗法强化立体感,浪尖处点缀的细密白彩更显波光粼粼,每个细节无不竭尽巧思。中心人物及花卉写实尤见功力,均先用黑彩勾描轮廓,再填以彩料,既精准把握花瓣浓淡色泽,亦细致勾勒叶脉纹理。整幅布局疏密有致,主题突出,笔触细腻,设色华美,堪称雍正广珐琅彩绘典范。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她修道于牟州东南姑馀山(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甚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称之为“麻姑献寿”。清代瓷板采用瓷泥滚压、切割的成形工艺,再平放入匣钵烧炼,因此瓷板越大,成品率越低,烧成后极易变形或开裂并伴随其他诸多缺陷。本品成型规整,彩料用色精绝,画工非比寻常,画面空间感极强。整器集东方笔墨意境与西方写实技法于一体,麻姑四周萦绕的折枝花卉,写实又极具艺术张力,可与当时由西洋传教士带动对花草植物进行多方考察的风气相互呼应。人物开脸颇具西洋画师的写实风格,以纤细笔触描绘眉眼温婉典雅之态。康熙二十二年开海禁后,海上贸易迅速得到恢复,中国瓷器的外销迎来一个新的高峰,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此时广州是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外商来华定制瓷器多在广州订货、装船,最初由当地的瓷器代理商前往景德镇完成瓷器的定制,随后为了缩短订货周期、实现更多的产品个性化,一些景德镇的白胎被运往广州进行釉上加彩,广彩随之出现。广彩的出现既有国际贸易的需求,又有广州制作铜胎画珐琅的技术经验支撑,是清代瓷器对外贸易的产物。彩绘颜料普遍使用珐琅质彩料,色彩鲜明而又柔和,质感光润而又坚脆,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与景德镇粉彩制品有较为明显的视觉差异。其中精品用色之丰富、造型之生动、质感之逼真,较之官窑制品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作品更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创作尝试,用色大胆而活泼,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非后期作品所可比拟。拍品即为其中一例。近年随着传世器物的不断面世和研究的深入,早期粉彩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十七至十八世纪中欧贸易的主力,也是早期广彩外销的主要中间商。在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就藏有两件雍正二年款博弈图橄榄瓶,其所落款识“甲辰花朝写于岭南珠江精舍”明确指出了产地为广州而非景德镇。类似纹饰精美、用彩丰富的制品此前多被当作雍正至乾隆早期景德镇粉彩中的精品。2020年7月11日香港苏富比释出的清雍正八年(1730)唐金堂画粉彩仙姑“献寿图”胆瓶,以HKD641.5万元成交,创造了广彩拍卖的最好成绩。对比其海浪笔法及设色工艺上与本品如出一辙,印证了雍正朝广彩名家与御窑厂的密切合作。 |
参阅 | 纽约佳士得,1993年12月2日,编号102《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页142,图124《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古董珍玩卷(上)》,文物出版社,2020年,编号433 |
尺寸CM | 62.5×35cm |
估价 | 200000-300000 |
成交价(¥) | 55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