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
十二世纪 莲花手观音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2,127,5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129 |
年代 | 十二世纪 |
名称 | 十二世纪 莲花手观音 |
来源 | 止观美术馆旧藏 |
中文说明 | 眼前这一尊极为特殊的莲花手观音,其合金铜材质,造型优美,慈祥端庄,乃西藏地区帕拉风格的造像的典范之作。观音菩萨头束高髻,发髻呈塔状,细长的发辫穿插有致,头发丝缕分明,顶饰摩尼宝,额前的头发卷曲呈波浪状,多余发辫自然垂落双肩。发髻前方端坐阿弥陀佛化佛,这是观音菩萨的标志。观音面庞圆润,眉心有菱形凸起的白毫,眉骨隆起,双眉弯曲细长。目如杏仁,俯视前方,目光慈祥而有神。两颊丰润,鼻梁挺拔,薄唇小嘴,面容极为俊美。观音大耳垂肩,耳垂上有长方形的耳孔,脖子上有三道蚕节纹。观音菩萨肩膀宽阔,胸脯厚实,腰肢收束,四肢饱满圆润。上身裸露,圣带自左斜披,露出腰腹,圣带上錾刻有连珠纹构成的圆形和三角形花纹。亦斜披一条凸起的双连珠组成的璎珞,胸前有梅花形的浮雕花纹,腿前有花形纽结。下身着轻薄贴体的短裙,裙子上有双阴线刻画 U 字纹,其间有连珠碎花点缀。腰间束带在腹前打结,花结穿插有致,腰带一端飘垂于两腿之间,尾端拂与左腿上,十分写实。 观音菩萨左手当胸结说法印,拇指与无名指轻捻一茎莲枝,莲枝蜿蜒而上,莲花开于肩头。右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外施与愿印,肩头亦有一枝花形不同的莲花。莲枝曼妙优美,极具装饰效果。帔帛与莲茎相接,自肘弯飘垂而下,尾部层层叠叠呈鱼尾形,显得飘逸而灵动。背面又有横梁与身体后方相连,以增加其稳固性。观音菩萨头微微左倾,肩膀微微向右,胯向左,双腿微微分开,呈现出典型的三折枝样式。身姿婀娜,亭亭玉立,充满灵动之感。就其表现的题材而言,这是印度、尼泊尔地区早期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这种造型的观音在元代以后的西藏和内地便很少出现。风格上的属帕拉风格,帕拉风格是公元 8 世纪至 12 世纪在印度东北部(今比哈尔邦、孟加拉地区)流行的佛教艺术流派,与帕拉王朝的统治密切相关。该风格以佛教密宗(金刚乘)为核心,融合印度传统美学与宗教象征主义,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西藏与印度次大陆在地缘上相互比邻,民间贸易、宗教往来较为频繁;帕拉王朝时期,高度繁荣的密宗理论和佛教艺术对藏地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帕拉王朝时期,超戒寺高僧阿底峡受邀入藏弘法开启了西藏后弘期佛教以及佛教艺术繁荣的序幕。帕拉风格的佛教艺术风格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眼前这尊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莲花手观音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类似的作品如布达拉宫俐玛拉康所收藏的一尊弥勒菩萨站像(参阅 1),其发髻的样式,菱形的白毫,飘扬而上的肩花,飘带尾端的造型,三折枝的样式都与这尊莲花手观音十分相似。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铜鎏金的同题材作品(参阅 2)也可做一比较,其发髻,发辫的穿插方式,头顶小化佛,身姿、手印。乃至身上穿着的服饰都极为相似,比如轻薄贴体的小短裙以及上面的碎花图案。这两尊造像与中汉此次春拍推出的莲花手观音都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即 12 世纪受帕拉风格影响的西藏造像。 相比之下,这尊种莲花手观音的特点非常鲜明,比如他身姿更加灵动,五官更为传神。尤其是这种合金铜材质以及皮壳与参阅中的布达拉宫的弥勒菩萨、首都博物馆的莲手观音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布达拉宫这尊弥勒菩萨为合金铜材质、嵌红铜,首都博物馆这尊莲手观音是铜鎏金的,铜质更加厚实。最为主要的是中汉这尊莲花手观音肩花以及飘带有多处横梁与身体相连。由此我们认为这尊莲花手观音的产地更偏向西藏西部地区,也就是古格王朝统治的地区。其身上有横梁加固、胎体相对轻薄,这都是这一地区造像的鲜明特点。但是我们熟知的古格王朝造像通常带有鲜明的克什米尔风格,比如北京翰海 2015 年春拍的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参阅 3)。而这一尊莲花手观音具有鲜明的帕拉风格,而且年份较早,断代为 12 世纪。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藏西地区具有帕拉风格的典范之作。总之,这尊合金铜莲花手观音立像,造型优美,生动传神、体量高大、皮壳盈润,工艺精细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值得大家特别关注。 |
参阅 | 1. 弥勒菩萨,12 世纪,高 145 厘米,布达拉宫利玛拉康收藏。2. 莲花手观音, 12 世纪,高 32 厘米,首都博物馆收藏。3.观音菩萨,10世纪,高71.8厘米,北京翰海,2015年6月,编号:2610,成交价:2300 万元 |
尺寸CM | 37.8 cm Height |
估价 | 1800000-3500000 |
成交价(¥) | 2,127,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