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十七世纪 白度母唐卡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155,25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131 |
年代 | 十七世纪 |
名称 | 十七世纪 白度母唐卡 |
记录 | 奈良古龙会(签)中国嘉德,2014 年 11 月 20 日,编号:3539 |
中文说明 | 作为亲身参与视觉艺术创作的宗教领袖,扎纳巴扎尔是促成蒙古与尼泊尔艺术之间传承实现的关键人物,他于 17 世纪中叶两度入藏,第二次于 1651 年返回喀尔喀,携唐古忒喇嘛及各种匠工、画工约数百人,扎纳巴扎尔自西藏返蒙后,佛学弘传与艺术造诣均达巅峰,其 15 至 54 岁间的艺术黄金期,创立教习机构,融合藏地传统与蒙古审美系统,传授佛像与唐卡制作技艺,其艺术革新既完整继承了帕拉王朝精湛工艺与西藏造像的仪轨传统,又通过突破性的造型处理——流畅的体态曲线与内敛的精神气质,形成独特的蒙古化表达,深刻影响了北京宫廷与漠南多伦诺尔造像艺术,拍品即为扎派艺术的典型载体。此唐卡为绢本彩绘,材质有别于一般唐卡,所绘白度母肤色洁白,面庞圆润,发髻高耸,冠饰皆具,眉眼与唇部的刻画极具风韵,眉毛上挑,双目微启,端丽和善,上唇宛动,下唇方润,嘴角上扬略施朱砂;上身袒露,下身着红色衣裙,丰胸细腰,身姿曼妙,气度雍容自然,全咖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右手膝前手掌向外结施与愿印,左手当胸施三宝严印持乌巴拉花,花沿腕臂至耳共有三朵,一朵含苞,一朵半开,一朵全开,代表佛、法、僧三宝具足,从躯体比例、装束等局部风格来看,与札派造像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度母上挑的眉眼,与扎纳巴扎尔造像契合度极高。度母面前摆放有法螺、供果,身后勾勒、点缀出小山的轮廓,云雾蒸腾,日月高悬,体现出蒙地唐卡更多地运用自然主义元素的艺术传统,这与汉藏传统在神祇和宗教人物绘画中引入景观的做法遥相呼应,纵观此唐卡,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呈现尊像姿态,多种艺术风格集中体现,可见创作者画技娴熟,非等闲之辈所为,乌兰巴托美术馆藏 17 世纪白度母唐卡,风格细节与拍品极为相类,而拍品较之更为精细,年份更早。 |
参阅 | 1.《蒙古的宝藏 十七至十九世纪》,吉美博物馆,1993 年 9 月,页 612. 乌兰巴托美术馆藏 白度母唐卡 |
尺寸CM | 43.5×30.5 cm (画心); 123×46.5 cm |
估价 | 10000-20000 |
成交价(¥) | 155,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