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清康熙辛未年(1691) 十一面二十四臂观音立像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3,220,0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142 |
年代 | 清康熙辛未年(1691) |
名称 | 清康熙辛未年(1691) 十一面二十四臂观音立像 |
记录 | 香港佳士得,2017 年 11 月 29 日,编号 :2922 |
款识 | 题记:大清康熙辛未年八月吉日造,大悲菩萨佛堂供奉,信女靳门高氏诚造。 |
中文说明 | 康熙宫廷造像工艺沿承了明代内地造像艺术的传统风貌,追求细致华丽的装饰效果及细节上的写实性,造像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超水准。康熙宫廷造像尚未形成刻款的统一形式和要求,现存康熙年间遗存下来的造像实物不少,但带有纪年铭文的造像发现极少,如“康熙辛未年”“康熙二十五年”等,多为皇室或重臣为特定目的所制,如祈福延寿、供奉佛堂,其铭文形制、位置亦无定式,充分说明它们是具体原因和目的下的产物,亦印证了清初宫廷造像活动具有一定的功用指向性。此尊十一面二十四臂观音,堪为康熙宫廷造像的集大成者。十一面观音源于《十一面观音神咒经》,为观世音菩萨的变化形式之一,于晚明至清极为盛行。此尊十一面观音高逾五十厘米,体量硕大,为少见的康熙时期作品,造像度量深契经典,在风格上沿续了晚明双臂高举阿弥陀佛的形象,可参考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藏一尊明代千手观音像,但于细节上却具有康熙造像的特点,面容更趋方正饱满,衣纹线条刚柔并济,璎珞镶嵌工艺精益求精,既存明代造像的端严静穆,又极具清初宫廷艺术的精致写实。观音双腿笔直站立,有十一面和二十四臂。十一面分五层排列,各面形态不同,由下至上依次为:第一层三面,头戴五花冠,面形宽大方正,左右两面一面神态沉静,一面凶忿;第二三层亦为三面,冠戴、面相和神色与第一层基本一致;第四层一面,头戴五花冠,三目圆鼓,须眉如火,龇牙咧嘴,面相凶忿;最上一面,慈眉善目,相好庄严。二十四臂或结印或执物,其中主二手合十于胸前,其余二十臂分展于两侧,分持铃、杵、瓶、莲花等法器。最后二臂高举阿弥陀佛,表现出观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胁侍的身份,这一姿态直接承袭明晚期造像程式。菩萨身躯匀亭协调,上身袒露,胸前佩项圈和长链,肩披天衣;下身着长裙,腰间亦佩有连珠式璎珞;周身严饰皆以连珠纹勾勒轮廓,凹槽内嵌松石与东珠,珠粒圆润,色泽莹洁。东珠为清代皇家御用珍宝,非特赐不得私用,此像嵌东珠多达数十颗,足见供奉者地位显赫。莲座为单层覆式,莲瓣饱满层叠,瓣尖饰三朵卷云纹,莲瓣之上高起台座,纹路与纽约苏富比 1997 年释出之康熙六臂大黑天像莲座如出一辙,二者或出自同一宫廷作坊。尤为珍贵的是,造像历经三百余年,镶嵌宝石、鎏金保存度完美,无疑是流通领域内现知带有明确康熙纪念款造像中工艺最为精绝的一件,观之仍见当年精金百炼,宝相千辉的皇家气度。康熙年间凡为纪年款造像,都是带有目的性所造,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康熙皇帝为其祖母孝庄太后铸造的四臂观音(附图 1),其上以汉、满、蒙、藏四体文字刻一周铭文,意在保佑其孝庄太后“圣寿无疆”,此尊十一面二十四臂观音像,莲座背面镌“大清康熙辛未年八月吉日造,大悲菩萨佛堂供奉,信女靳门高氏诚造”四行楷书铭文,字体端方朴拙,“靳门高氏”或与康熙朝名臣靳辅家族关联,靳辅于康熙十六年(1677 年)受命治理黄淮水患,功勋卓著,为康熙朝重臣,此像或为靳家为某个皇家寺院大悲菩萨佛堂(即观音殿)的供养。同类造像亦可参见首都博物院藏康熙二十一年造铜鎏金药师佛(附图 2),其后背莲座刻铭文形式与拍品极为相类。此尊十一面观音像不仅工艺登峰造极,铭文更直指“靳门高氏”这一具体供养人,为研究清初贵族佛教信仰、宫廷造像作坊运作提供了珍贵实物史料。 |
参阅 | 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四臂观音菩萨像 2. 首都博物馆藏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 药师佛像3. 西雅图美术馆藏一尊明代千臂观音像,载于《Chinese Buddhist Bronzes》,1967 年,图版 72 号4.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藏一尊清代四十八臂观音像,典藏编号:371745. 鸿禧美术馆藏七面二十四臂鎏金铜观音像,载于《金铜佛造像图录》,台北,1993 年,页 86-87,图版 36 号。6. 纽约苏富比,1997 年 9 月 24 日,编号 :113 |
尺寸CM | 50 cm Height |
估价 | 2800000-5000000 |
成交价(¥) | 3,22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