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十一至十二世纪 释迦牟尼
结拍时间:
成交价 RMB1,380,000
根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有"*"的拍品恕不办理出境手续。
图录号 | LOT 159 |
年代 | 十一至十二世纪 |
名称 | 十一至十二世纪 释迦牟尼 |
来源 | 止观美术馆旧藏 |
记录 | 香港苏富比,2016 年 6 月 2 日,编号:732 |
出版 | 《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与止观美术馆佛造像》,北京,2019 年,页 278—279,编号 69 |
展览 | 故宫博物院,佛陀之光——故宫与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展 ,2018 年 10 月 23 日—12 月 23 日 |
中文说明 | 此尊佛陀头饰螺发,肉髻微隆,宝珠顶严,面如满月,表情慈祥深沉。右手施触地印,手指比例修长,指节刻画分明,左手结禅定印,手型做捧托佛钵形态。佛陀双腿成全跏趺而坐,腿部线条刻画流畅,仪态优雅。佛像整体遵循印度古典艺术经典《造像度量经》对佛造像身体比例,头部,躯干,四肢的要求,这也是东印度帕拉艺术的内涵所在。在佛像细节上,明显存在颈部较短,上身宽厚,肩臂圆滑,胸腹肌肉健劲有力,腰部收束等特点。衣着方面则采用袒右肩式袈裟,左肩搭覆衣角。以薄衣贴体的萨尔纳特式湿衣手法凸显佛像线条的完美,几乎隐形的阴刻线,使得袈裟犹如第二层皮肤般贴合佛身,很好的呈现出了古典主义的佛陀形象。除此之外,佛底座部分也带有明显的帕拉艺术之风。佛陀坐垫刻饰怪兽面、卷草纹等,刻画线条柔和流畅。莲台上沿装饰有小联珠纹,下沿则是较大颗粒的浑圆连珠纹,直接落地。底座莲瓣狭长,尖部微微翘起,对称排列整齐。底板中心刻十字羯摩杵,符合佛像艺术的宗教内涵要求。同风格佛像则可参阅比较乌里奇冯施罗德所著西藏佛像(卷一)中,布达拉宫红宫西殿四层供藏的东北印度帕拉佛像,以及大昭寺所供藏的东北印度帕拉佛像,与本佛像在造型风格以及时代特征方面均有很高的统一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确定这是一件具有典型帕拉风格特点的佛教造像。 |
参阅 | 1.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佛教雕塑》,2001年,卷1:印度与尼泊尔,页266-267,图85C-D E -F2.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2008 年《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 108 尊》页 76-77,图 18A |
尺寸CM | 15 cm Height |
估价 | 1200000-2000000 |
成交价(¥) | 1,380,000 |